歐洲債務危機蔓延 為中國提供經濟轉型契機
2010年06月21日 10:1 4480次瀏覽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分類: 重點新聞
6月19日消息 希臘債務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10日,歐盟宣布針對希臘危機的7500億歐元救助計劃,初步緩解了市場對于歐洲債務情況惡化的擔心。然而,僅僅一個多月之后,6月14日,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將希臘主權信用由A3級連降4級至Ba1,即為“垃圾級”。在歐盟救助計劃如何實施、效果如何尚不明朗之時,評級機構再度推波助瀾,導致歐洲債務危機的走向再度撲朔迷離。而近日,又有消息傳出,房利美、房地美將從紐約證交所摘牌退市,更是折射出了巨額救助的無效性,使備受打擊的美國及全球經濟前途未卜。
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源在于其過高的財政赤字。人們長期以來推崇和向往的“歐洲生活方式”,在希臘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重休閑享受、高消費的希臘人,并沒有創(chuàng)造出足以支撐這種生活方式的產出,只能依靠借貸。截至2009年底,希臘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達到12.7%,政府債務余額占GDP的比例超過110%。次貸危機的爆發(fā),加上歐元體制的天然缺陷,使得希臘債務問題雪上加霜。面對高企的債務,由于沒有主權貨幣和獨立貨幣政策,希臘不能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和本幣貶值,最后的出路只有實行財政緊縮。
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問題已經成為很多歐盟成員國的通病。歐盟數據顯示,歐元區(qū)平均預算赤字占GDP比例高達6.9%,除希臘以外,愛爾蘭、西班牙的這一比例都超過了10%。今年4月,標準普爾下調了兩國的主權債評級,西班牙從AA+降到AA;葡萄牙A+降到A-,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迅速演變成了歐元危機。在債務危機較為嚴重的“歐洲五國”,財政緊縮推行壓力較大,無法通過經濟振興來實現(xiàn)財政收支平衡。為避免債務危機的進一步惡化,歐洲央行不得不在貨幣政策上做出讓步,增加貨幣供應量。歐債危機之前,歐洲央行提供流動性的擔保資產必須是“投資級”以上,現(xiàn)在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希臘銀行根本不能獲得歐洲央行的流動性支持。歐洲央行不得不放棄對抵押品的評級要求,向成員國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
在歐盟以外,公共債務問題也困擾著其他發(fā)達國家。數據表明,2009年全球公共債務總額達到33.225萬億美元,而2010年將達到38.332萬億美元。如此龐大數額的公共債務透支,將由誰來買單?余永定分析認為,全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借新債還舊債和中央銀行印鈔票的階段,而新債只能依靠有剩余儲蓄的國家來購買。一旦新債券無人購買,將會導致國家破產、債券違約以及印鈔,結果必然是通貨膨脹。
除了通過發(fā)債、印鈔來注入流動性之外,在債務危機中泥足深陷的國家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并盡力實現(xiàn)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歐美等國都已經認識到了制造業(yè)的重要性,未來各國或將迎來新一輪的制造業(yè)技術革命。在此趨勢之下,中國制造業(yè)的產業(yè)升級已經刻不容緩。在制造業(yè)升級的過程中,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技術密集型設備,歐美貨幣的貶值,意味著中國在進口方面可以支付更少的成本。而在歐美國家迫切尋求債務購買人的情況下,中國可以在債務購買的同時附加貿易條件,使得歐美國家放松出口限制。
在對外貿易領域,歐美等國將會減少進口、擴大出口,同時通過貨幣貶值來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中國的出口部門首先受到沖擊。次貸危機以來,外部需求的下滑已經讓出口部門蒙受考驗,而在未來將持續(xù)惡化。歐美貨幣的貶值既帶來出口收益的減少,也會使我們在已然縮小的市場當中,遭遇前所未有的競爭。在這樣的形勢下,出口主導的經濟模式已經無以為繼,必須進行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此次債務危機之后,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正在經歷著再平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國應發(fā)揮更大的主動性,促成共贏新格局的形成。在主要儲備貨幣輪番經受考驗的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可以適時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也面臨更為適宜的時機。
此次債務危機涉及的債務規(guī)模巨大,各國經濟結構的深層問題解決起來至少需要2-3年的時間,這個時間段給中國經濟轉型提供了關鍵的發(fā)展契機。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美國為減少赤字而進行了產業(yè)升級,日本也加速產業(yè)調整,經濟進入高速增長區(qū)間。這樣的躍遷能否發(fā)生在中國身上,取決于我們如何抓住機遇完成轉型。本報本期專門刊發(fā)中國金融40人論壇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余永定的文章,探討歐債危機后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是為21世紀北京圓桌第257期。
責任編輯:kitt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