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勘探大撤離 外資企業(yè)數量由43家降至十余家
2009年09月29日 8:35 10591次瀏覽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柯志雄
大撤離背后
然而寒冬在高潮后適時而來。
就在有色金屬期貨價格大跳水時的2008年10月,必和必拓中國區(qū)企業(yè)事務與發(fā)展副總裁許峰對外證實,必和必拓設在北京的辦事處關閉。而對于這個成立已有近30年歷史的辦公室來說,勘探找礦是重要任務。
“我們想找到大規(guī)模、年限長、成本低的礦山,但是我們并沒有取得成功。”許峰解釋說。
今年2月份,另外一家曾長期宣稱看好在中國勘探的礦業(yè)公司——泰科明克勘探業(yè)務停止了在中國的勘探業(yè)務。
泰科明克是加拿大最大的集采礦、礦業(yè)加工和冶金于一體的綜合性礦業(yè)公司,也是全球銅、煉焦煤和鋅生產的領先者。泰科明克原勘探業(yè)務負責人高占林告訴記者,他在今年3月離職后,轉投金田。
金融危機的襲來,不但影響了大型礦業(yè)公司,更使財力相對薄弱的風險勘探公司變得十分窘迫。據加拿大金屬經濟集團(Metals Economics Groum, MEG)最近的初步估計,2009年全球有色金屬勘查費用為84億美元,較2008年的140億美元下降40%,連續(xù)6年持續(xù)增長的勢頭戛然而止。
“北美的金融市場不是很愿意支持風險勘探,尤其是在中國境內的風險勘探。”古啟安找了一圈潛在投資者,無功而返,“所以我們得找到替代的方案”。
然而,外資風險勘探公司紛紛撤離中國,上述權威信源稱目前僅剩下十余家:“Barrick Power 撤了,Coffey ing撤了,還有Hunan Pacific Geological Exploration等一些公司也撤了。”
金融危機只是原因之一,在外資勘探公司擁有多年經驗的華裔地質學家韓松(化名)稱,許多外資風險勘探公司到了中國之后,發(fā)現自己施展不開手腳。
限制一方面來自于監(jiān)管部門對于外資股份的限制——越來越多的礦產品種不允許外資獨資,而等到外資風險勘探公司到了地方,許多操作中的習慣更使他們頭大不已。
“國家總體而言,對勘探是支持的,但在地方上,因為對礦業(yè)特征了解不夠,許多實際的工作習慣根本不利于風險勘探。”韓松舉例說,“比如礦權的拍賣。如果是已知資源量的礦權,通過公開的招標可以規(guī)避國有資產流失,避免低價出售。這做法本來很好,但被很多地方用歪了——好多所謂礦權,其實只做了一小點政府投入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就拿出來拍。”
“受利益驅使。”韓松說,地方政府把賬算得太精,最后使外資風險勘探沒法玩,最后反而是利益最小化了。
責任編輯:劉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