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電池競爭優(yōu)勢仍在 市場份額不降反增
2009年10月20日 10:31 9128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稀土
針對紛紛上馬的薄膜電池項目所引發(fā)的隱憂,以及多晶硅的價格暴跌,市場出現(xiàn)了一種擔心—薄膜電池 相對晶體硅電池的成本優(yōu)勢將會被削弱,部分業(yè)主或光伏電站會轉而使用成本已大幅下降的晶體硅電池及其 組件。甚至多晶硅電池廠家尚德控股的掌舵人施正榮也曾斷言“薄膜太陽能絕對是泡沫”,并且短期內面臨 的挑戰(zhàn)非常大,只有在轉換效率超過15%以及成本下降五成的情況下才會有所機會。
全球第一大薄膜電池廠商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以耀眼的財務表現(xiàn)平息了外界對薄膜電池“泡沫”的 這一爭議。在經歷了2009年一季度的短暫環(huán)比下滑之后,第一太陽能二季度的營業(yè)收入達5.26億美元,同比 增97%,環(huán)比增26%,同時,不僅市場份額有所提升,并且市值在全球光伏廠家中躍居首位(表1)。在晶體硅電 池生產成本銳減的背景下,薄膜電池非但沒有失去市場份額,反而憑借不斷改進的技術,頂住組件單價下滑 的壓力,將單位生產成本進一步壓縮。
單位生產成本呈下滑趨勢
第一太陽能在業(yè)界幾乎是碲化鎘(CdTe)薄膜電池的代名詞。自2002年實現(xiàn)碲化鎘薄膜電池量產以來,第 一太陽能一直以驚人速度擴張,產量從2004年的6.5兆瓦增至2008年的504兆瓦,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39%, 2008年已成為產量僅次于Q-Cells的全球第二大光伏廠商。而從2009年上半年的收入來看,第一太陽能已躍身 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廠商。
第一太陽能持續(xù)不衰的競爭力主要來自不斷降低單位制造成本的能力。財務數(shù)據(jù)顯示,第一太陽能的單 位制造成本已經從2004年的2.94美元/瓦壓縮至2008年的1.08美元/瓦。而在光伏產業(yè)掉頭向下的2008年四季 度,第一太陽能的平均生產成本降到了每瓦0.98美元,是全球首家生產成本低于每瓦1美元的太陽能廠商。 2009年其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為0.93美元/瓦和0.87美元/瓦(表2)。第一太陽能的總裁 公開表示,預計2014年其薄膜電池的生產成本可望降至0.52-0.63美元/瓦,且光電轉換效率由目前的10.9%提 升至12.5%。
市場份額不降反增
據(jù)長城證券研究所周濤測算,如果多晶硅價格下降至30-40美元/公斤,對應的薄膜電池生產成本是1.4美 元/瓦。國際主要多晶硅供應商(Hemlock、MEMC、德國瓦克等)單位成本均在30美元/公斤左右,遠低于國內 60-80美元/公斤的成本,依此看,多晶硅價格下降至30美元/公斤以下幾乎沒有可能,所以在電池和組件生產 成本上,晶體硅電池難以與薄膜電池競爭。并且,薄膜電池適合自動化生產線,同樣產能所需人工僅為晶體 硅的1/25,全部生產過程可在3小時內完成,遠勝晶體硅電池的表現(xiàn)。
因此,盡管晶體硅單價下滑給晶體硅電池帶來更強競爭力,但薄膜電池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是不爭的事實 。數(shù)據(jù)顯示,薄膜電池廠商的全球市場份額從2000年的10.1%提升至2008年的12.5%,碲化鎘和銅銦鎵硒薄膜 電池(CIGS)更是超常規(guī)發(fā)展,增速高于整個光伏平均水平。美國能源信息署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和德國市場正經 歷著同樣的變化:2008年,美國有67.5%的光伏組件使用薄膜技術,而后者的份額也從2002年的不到10%增至 2007年的近40%;在德國市場采用薄膜的光伏組件也達20%。事實上,由于晶體硅電池和組件的生產成本下降 速度不及薄膜電池,因此后者的市場份額不減反增,至2009年二季度,薄膜電池份額進一步提升。綠色技術 媒體預測,2012年薄膜電池產能將占光伏總產能的30%。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