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竺:解決危礦問題 讓“危機礦山”成為歷史名詞
2009年10月27日 11:1 13174次瀏覽 來源: 科學時報 分類: 重點新聞
隨著我國社會建設進程的加快,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我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探明了大量的礦產資源,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開發(fā)五六十年,其中很大一批礦山面臨資源枯竭,危機礦山問題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
至今,我國究竟有多少危機礦山,如何科學處理危機礦山的問題?帶著許多人們關注的問題,《科學時報》記者采訪了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公室總工程師、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總工程師葉天竺。
“我們現(xiàn)在在危機礦山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通過解決危機礦山問題,使‘危機礦山’永遠成為一個歷史名詞。”葉天竺說。
摸清“家底”
危機礦山,嚴格意義上是指資源危機。從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我國一批有色金屬礦山企業(yè)由于探明的資源量枯竭而紛紛倒閉。葉天竺介紹,截至2003年,由國家批準破產的有色金屬礦產和煤礦山高達122座,而當時還有好幾百座礦山也提出了破產申請,形勢極其嚴峻。
一方面,企業(yè)倒閉使大批職工失業(yè),甚至造成個別城市出現(xiàn)較嚴重的群體事件。另一方面,礦山破產使國內已有的產能不斷萎縮,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如銅礦近2/3依靠國外進口,鐵礦近52%左右也是靠國外進口,氧化鋁、錳礦、鉀鹽等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更是逐年攀升。
在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國務院決定由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國家發(fā)改委三家聯(lián)合組建機構,采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機制,由國家、地方政府、礦山企業(yè)三方資金聯(lián)合推動解決危機礦山的問題。
2004年9月,國務院通過了《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guī)劃綱要(2004~2010)》,決定在有資源潛力和市場需求的老礦山周邊或深部開展找礦工作,以延長礦山服務年限。隨即,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國家發(fā)改委聯(lián)合組建了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管理辦公室,并正式啟動全國重要礦產危機礦山找礦專項。
從2004年到2011年為專項第一期工程,主要包括我國危機礦山資源潛力評價、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察、危機礦山地質探礦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等。
葉天竺介紹,專項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摸底和試點。事實上,從2003年到2004年,勘察人員就對與當前經濟建設關系緊密的帶有戰(zhàn)略性意義的18種礦產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包括煤、放射性鈾礦、鐵礦、銅礦、鋁土礦等。據(jù)調查,我國擁有這18種礦產資源的礦山數(shù)量共計34071座,其中大中型以上的規(guī)模礦山約有1860座,這些礦山中,國有礦山共計1368座。
2004年和2005年,調查人員又針對其中1010個大中型礦山企業(yè)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調查和危機礦山資源潛力評價:有632座為危機礦山,占調查總數(shù)的62.57%。其中,393座屬于嚴重危機,保有可采儲量的服務年限不足5年;169座為中度危機,服務年限為5到10年;70座為輕度危機,能支持10到15年。
經專家評估,這些危機礦山中有485座存在資源潛力,其中預測資源量可達中型以上的約占1/3。之后,項目辦在此基礎上對整個專項進行了全面部署,編制了我國主要固體礦產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guī)劃實施方案。
2004年,調查人員選擇遼寧紅透山銅礦、湖北大冶鐵礦、遼寧阜新八道壕煤礦、云南個舊老廠東銅錫礦、湖南瑤崗仙鎢礦等9個典型礦山作為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察工作的試點,一方面探索我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在理論方法等方面獲取寶貴經驗。獲得初步成效后,又在2005年啟動了第一批40個危機礦山項目,將專項正式推開。
從2006年到2009年,全面開展了大中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察工作,發(fā)現(xiàn)并探明一批新增資源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同時,開展危機礦山共生伴生礦產與尾礦綜合利用研究評價。
自2009年開始,除了完成勘察項目收尾工程以外,對我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guī)劃的實施進行全面總結和評估。
“我國各類礦山企業(yè)超過14萬個,全面調查既不可能也無必要,最終有216座國家緊缺礦種的大中型國有、并經評估具備資源潛力的礦山進入了找礦專項。”葉天竺介紹,而其找礦的重點主要聚焦在“深部”。
責任編輯:毋寧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ǎng):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wǎng)聲明:本網(wǎng)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wǎng)”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wǎng)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wǎng)(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wǎng)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wǎng)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