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開大礦之門
記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團隊負責人鄭永濤
2016年02月22日 12:56 3886次瀏覽 來源: 中國國土資源報 分類: 地質礦業(yè) 作者: 王亞楠
1月19日,從中國地質學會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由內蒙古地勘八院鄭永濤團隊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左旗查汗木胡魯礦區(qū)晶質石墨礦勘探》項目榮獲“2015年度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據了解,該礦床為我國近年來發(fā)現的特大型石墨礦床,這個項目的潛在經濟價值達千億元。
這個重磅消息從北京傳到了內蒙古大草原,從地勘單位傳到了野外一線。一時間,找礦功臣團隊負責人鄭永濤也成了新聞人物。而這個喜訊對于他本人來說,卻并不意外,因為這已不是偶然。
年僅28歲的鄭永濤,從事野外地質勘查工作僅僅5年,卻在地質找礦方面取得多項成果:內蒙古地礦局“先進生產工作者”和內蒙古地勘八院“突出貢獻獎”、“先進生產工作者”、“敬業(yè)奉獻,身邊好人”獲得者……
鄭永濤2010年從石家莊經濟學院資源學院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畢業(yè)后來到內蒙古地勘八院,從技術員逐步成長為能獨立主持開展工作的項目負責人。
鄭永濤剛到單位上班時,當時被分配到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召溝金銅多金屬礦普查項目組。這個礦區(qū)位于大青山深處,總面積38.91平方公里,山高路陡,駐地離最近的工地有10多公里的山路,離最遠的工地有25公里山路,汽車根本進不去,只有步行,鄭永濤帶領技術人員硬是每天步行前往,每天清晨5點出發(fā),到達工地已經是早上8點左右了。這樣堅持了35天,憑借著頑強的毅力,他出色地完成了1∶1萬地質填圖工作。
2012年6月,鄭永濤被借調到額濟納旗黑大山綜合方法找礦項目組。這個項目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最西部,沒有樹、沒有草,沒有水、沒有電,更沒有通信信號,是名副其實的五無地區(qū)。6、7月份的額濟納旗,白天溫度最高可達40攝氏度以上。鄭永濤和大家一起,在裸露的茫茫的巖石上拋灑著汗水,臉曬黑了不怕,皮曬脫了不怕,就怕完成不了任務,質量不過關。
2013年,春節(jié)剛過鄭永濤就帶著鉆機奔赴阿拉善右旗烏蘭布拉格金多金屬礦普查勘查區(qū),這個項目是鄭永濤承擔的第一個自治區(qū)財政項目,他帶著技術人員住在項目區(qū)。他沒有去趕時間、超進度,總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工人沒戴安全帽一律不得上崗,他的口頭禪就是沒有了安全,一切成果終歸都是零。在他的嚴格要求下,項目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野外所有的鉆探工作,最終在內蒙古地礦局組織的野外驗收會議上,該項目被評為優(yōu)秀級。其他分隊出隊的時候,他已經收隊了,又準備著奔赴下一個“戰(zhàn)場”。
2014年4月,內蒙古地勘八院承擔了阿拉善左旗查汗木胡魯石墨礦勘查項目,鄭永濤所在的分隊承擔起這項任務,該分隊平均年齡不到26歲。11.42平方公里的勘查區(qū)內只有四戶牧民,為了圓滿完成勘查任務,鄭永濤一戶一戶去做牧民的思想工作,給牧民家的孩子補課,替牧民放羊,幫牧民蓋羊圈,只要牧民有困難,整個分隊全體出動為牧民排憂解難。一年多的相處,鄭永濤分隊和四戶牧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鄭永濤說,這些找礦成果和榮譽是屬于整個團隊的。他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個人,但他決心打造一個完美的“找礦團隊”。
責任編輯:陳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