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需求回暖助推金價強勁反彈
2016年02月23日 8:42 2929次瀏覽 來源: 期貨日報 分類: 期貨 作者: 程小勇
自2015年年底至2016年2月,黃金價格出現(xiàn)了明顯的反彈。以芝商所的COMEX黃金期貨4月合約為例,該合約在2015年12月3日創(chuàng)下近5年來新低1046.6美元/盎司之后一路向上,2月11日觸及1263.9美元/盎司的高點,反彈幅度一度達到20.8%。
究竟是什么原因驅動黃金價格反彈,以及反彈是否具有持續(xù)性?回顧歷史上黃金的幾輪牛市和熊市,筆者發(fā)現(xiàn)避險買盤是驅動本次黃金價格強勢反彈的誘因,而美聯(lián)儲加息預期降溫,以及美元實際利率回落降低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從而刺激基金增持黃金,最終助推黃金出現(xiàn)強有力的反彈。
2016年1月至2月上旬,全球股市“哀鴻遍野”。從黃金的屬性來看,由于黃金作為零息資產,在其他資產價格上漲和下跌中,其本身理論上的現(xiàn)金流是不會出現(xiàn)變化的,因此在全球主要風險資產大幅下跌中,黃金可以作為安全資產來保值。芝商所數據顯示,COMEX黃金期貨1月亞洲交易時段日均交易量較2015年平均交易量強勁上漲三成。
不過,對比反映金融市場恐慌指標的COMEX VXI指數和COMEX黃金期貨價格可以發(fā)現(xiàn),避險買盤只是黃金反彈的一個契機或者短期因素,在金融市場風險消退之后,避險買盤引發(fā)的黃金價格漲幅往往會回吐。因此,筆者判斷避險買盤只是本輪金價反彈的一個誘因,重要因素很可能是美聯(lián)儲加息步伐暫歇和黃金投機需求回暖。
從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美聯(lián)儲加息動作遭遇掣肘。一方面,美國經濟指標紛紛走弱,美國2015年四季度名義GDP年化季環(huán)比增長1.5%,經通脹調整的GDP增速僅為0.7%。就業(yè)市場改善程度也不及預期。另一方面,美聯(lián)儲2月會議紀要顯示,大宗商品下挫、金融市場劇動,引發(fā)美聯(lián)儲官員的擔心,認為經濟中的不確定性在增加,經濟前景有下行風險。截至2月19日,芝商所提供的美聯(lián)儲議息監(jiān)控工具Fed Watch數據顯示,美聯(lián)儲今年3月加息概率僅為2%,6月美聯(lián)儲加息的幾率僅為18%,9月幾率僅為25%,12月加息概率僅為38%。
不過,中期來看,美元指數和美國利率政策走向高度取決于經濟數據走向,如果未來幾個月美國經濟指標開始好轉,以及金融市場動蕩緩和,并不排除美聯(lián)儲再次加息的可能。
從歐洲和日本情況來看,3月這兩大經濟體很大可能加大寬松力度,美元指數和美元實際利率可能走高,這都意味著即便美聯(lián)儲在3月不加息,美元還將保持相對強勢,這并不利于黃金進一步反彈。
長期而言,從產出缺口來看,由于美國人口結構年期和去杠桿完成得很徹底,美國經濟增長潛力強于其他發(fā)達經濟體,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受制于經濟結構轉型,因此美聯(lián)儲貨幣收縮遠快于其他國家或經濟體央行的可能性很大。
從需求來看,中國居民黃金需求和央行購金行為在2015年力度明顯加大。香港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去年12月中國大陸從香港地區(qū)凈進口黃金111.3噸,遠高于11月的66.8噸以及上年同期的58.8噸。同時,2015年全年中國大陸從香港地區(qū)凈進口黃金774.1噸,較2014年的750.8噸有所攀升,2013年曾創(chuàng)下1108.8噸的歷史高位。
不過,統(tǒng)計黃金價格和實物需求、央行購金和基金持倉買盤發(fā)現(xiàn),黃金價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取決于央行購金,決定因素在于基金對黃金的配置。數據顯示,全球最大的黃金ETF——SPDR自去年12月17日以來持續(xù)增持黃金,截至2月19日升至732.96噸,這意味著基金買盤對金價的反彈還是有助推作用。不過,鑒于通脹疲軟、美聯(lián)儲中期加息的可能性并沒有排除,黃金價格還難以判斷已經擺脫熊市,投資者可以尋求芝商所黃金期貨及期權合約進行風險對沖。
責任編輯:葉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