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鎳獨角戲:虛假繁榮or牛市強音
2016年07月20日 8:58 2080次瀏覽 來源: 中國證券報 分類: 期貨 作者: 官平 鄭俊
6月初至今,鎳價表現強勢,在英國脫歐公投風波的沖擊下,鎳價短暫下跌后近期重新回歸強勢。價格強勢的背后,是全球鎳供需格局發(fā)生了新的轉變。
分析人士預計,2016年-2017年鎳需求將超過供給,鎳市將結束連續(xù)四年的供應過剩局面。雖然鎳庫存依然龐大,但已不是定價和驅動的主要因素,未來一旦去庫存加速,鎳價將加速上漲。大格局上看,全球鎳供需平衡拐點隱現,鎳價蓄勢待漲。
鎳市供應缺口可能加大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6月初以來鎳價穩(wěn)步上行。7月19日,盤整數日的滬鎳1609主力合約高開高走,盤中一度觸及83750元/噸階段新高。截至收盤,滬鎳主力合約上漲1.26%,報收81880元/噸。數據顯示,6月至今,滬鎳漲幅逾20%。
供給側改革、菲律賓減產、印尼禁止對外出口等一系列事件推動全球鎳價一路走高。近日菲律賓和內蒙古的限產消息,又再度攪動鎳市這汪“渾水”。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菲律賓的鎳礦產量大幅減少,1-4月份,菲律賓礦產產量為7.53萬噸,同比減少37.7%。國際鎳研究小組稱,今年全球原生鎳產量預計減少至191.3萬噸,同時消費量預計有所增長至196.2萬噸。
業(yè)內人士表示,目前市場主要是對減產消息層面的炒作,具體限產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產量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多空僵持不下的狀態(tài)使得鎳價處于上下兩難的局面。”廣州期貨研究員徐鬧認為,利多方樂于菲律賓環(huán)保限產題材的炒作,而空方則認為澳洲西部和新西伯利亞地區(qū)的鎳礦能夠填補菲律賓限產的需求。
華泰期貨研究員吳相鋒表示,目前供應缺口較小,菲律賓限產政策影響的主要是中小型礦,并不能影響到大型鎳礦的生產。雖然限產措施不斷,但是充足的庫存基本上能夠滿足緩慢上漲的需求。
對此,方正期貨研究員楊莉娜分析稱,菲律賓礦山整頓是有時間限制的,雖然目前實施了一些停產措施,但是后續(xù)通過談判或者整改,對產量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國內供給側改革對鎳供應肯定有影響,但是隨著我國工廠搬移到國外,國內的減產與國外產量回流,二者基本上呈抵消的狀態(tài)。”她表示,后市還要注意在利潤的推動下,會不會有停產礦產復產的情況發(fā)生。
需求端存在爭議
國際鎳研究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全球原生鎳產量下滑至164700噸,而同期全球鎳消費量則小幅增加至175900噸,供應短缺擴大至11200噸。而上海有色網SMM也預計,2016年全球原生鎳需求仍處于增長狀態(tài),預計同比增長5%。
“2016年全球鎳需求的增幅要好于2015年。”吳相鋒認為,今年,中國有300多萬噸粗鋼投產,而印尼也預計將有260萬噸的產能投入,加上新能源汽車的爆發(fā),鋰電池對鎳的需求將帶動需求端的好轉。
楊莉娜持類似觀點,她認為,上半年我國不銹鋼產量要好于往年,人民幣幣值帶動不銹鋼出口,因此,下游對鎳的需求呈現回暖趨勢。“下半年需求端還要放眼于生產利潤方面,鎳價的高位容易減弱下游鋼廠的采購意愿,此外,鋼鐵行業(yè)的景氣度也會對不銹鋼的需求產生影響,因此后市鎳的需求不好判斷。”她說。
不過,徐鬧表示,目前需求端不景氣的狀態(tài)有望繼續(xù)。“生產利潤較低加上進入我國傳統的消費淡季,一些鋼廠處于觀望態(tài)勢,有復產的意愿卻又擔心下跌的風險。”他分析稱,從往年看,僅占鎳需求2%的鋰電池制造,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爆發(fā),也無法改變鎳需求疲軟的大環(huán)境。
鎳價高度誰說了算
近期SMM的一項關于鎳后市的調研顯示,在30位市場人士中,30%市場人士看漲,57%人士震蕩為主,13%市場人士看跌。多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業(yè)內人士認為,鎳價后市將呈震蕩上行。
吳相鋒認為,鎳價將走出一個“慢牛”,目前過快的上漲趨勢是與其基本面相背離的,鎳價底部已經出現,隨需求端的回暖,后市會呈緩慢上行,但不排除回調的可能。
“我持較為樂觀的態(tài)度,整體維持看漲觀點。”楊莉娜認為,政策因素短期內對鎳價起到支撐作用,供應格局和貨幣寬松環(huán)境利多鎳價上行,但上行高度還要取決于下游對原材料的消化和反應。需求端的利潤如果受到影響會抑制生產的擴大,加工企業(yè)是在尋求生產成本的平衡狀態(tài)。
徐鬧認為,“鎳價后市易漲難跌,主要還是要看資金的推動力度。”
責任編輯:葉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