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收藏遙不可及嗎:投資風險值得關注
2016年09月04日 10:15 6541次瀏覽 來源: 《錢生錢》 分類: 金屬器皿 作者: 劉潔
講起青銅器,大家總覺得“遙不可及”,都是博物館里的“寶貝”,百姓手里怎么會有,除非祖上是“老九門”。
事實上,在2014年秋拍時,內地已經有了“青銅器上拍”的先例。2014年11月舉槌的中國嘉德秋拍,曾經推出了“吉金吉象”的青銅金銀專場,其中就包括了5件帶銘文的青銅重器。在2015年,西泠印社推出的“金石永年·重要青銅器碑刻專場”取得了100%的成交佳績,總成交額為5620萬元。其中,一件“西周晚期青銅鳳鳥耳尊”以1092.5萬元成交。毫無疑問,藝術品拍賣市場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器不再高不可攀。
資源稀缺買方市場巨大
最近青銅器市場有升溫的跡象,但小編不認為這個市場已經開始啟動了。對于青銅類品種,國家文物部門只允許流傳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銅器在國內市場出現,所以其流通量一直不大,整體價格偏低。不過青銅器是國之重器,具有很強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這一門類一向是資深收藏家最認可的,是收藏領域的大項,由于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青銅器的收藏價值,所以其未來的保值、升值空間是巨大的。
古玩業(yè)界普遍認為,高端青銅器多數集中于歐美,國內市場上的青銅器藏品以中低檔居多。小編卻認為高端青銅器開始向內地市場云集,不過今后精品青銅器會越來越少,因為藏家多了,交易量大了。精品進入收藏領域就藏而不露了。資源越來越少,而需求量卻越來越大,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賣方市場,價格上漲是必然的。青銅器品種的稀缺性決定了它未來的漲幅,尤其要關注高古藏品。
一字千金銘文珍貴
青銅器的價值不在于器物的大小,而在于器物上有沒有銘文。即便是一件很小的雜器,有銘文也會讓它身價陡增。舉個例子,在保利博物館展出的一個青銅器盤子,器形非常小,只有一個成年男子手掌那么大,而且蓋兒也遺失了,但這個小小的盤子卻意義重大!為什么呢?因為這個盤子的盤心部位有銘文,銘文由大禹的后人而寫,明確記載了大禹為民治水的歷史。這個盤子最初是從香港市場上購買的,那時價格并不高,但現在這個盤子只能用無與倫比、舉世無雙來形容了。
小編以為青銅器收藏還講究銹。五彩斑斕的紅斑綠銹,反著光特別漂亮。另外能做到系統(tǒng)、成套也是一個方向??傊?,收藏青銅器有兩個方向,第一就是足,各種器形全了;第二就是銘文,即便很小的東西,有銘文也會價值連城。凡是帶銘文的器物肯定是孤品,不可能再出現同樣銘文和器形的東西。不過因為藏家對銘文的追逐,也導致了造假作偽的現象。
提升眼力從小件殘件入手
在青銅器收藏領域,藏家已開始把原來聚焦在禮器上的目光,轉向了青銅兵器和雜器等小件。因為鼎彝尊卣這類青銅器中品級較高的藏品存世量不高,且價格昂貴,所以這幾年有一些中小藏家開始收藏兵器、雜器。像青銅佛像、銅鏡等小門類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且漲幅較大。
小編認為,小件青銅器收藏熱,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有一定的存世量,且價格大眾化,上手也比較容易。對于普通藏家來說,收藏小件青銅器既可以把玩,又可以鑒賞,還能練眼力。
盡管小件青銅器的成交價在不斷上升,但和其他品種相比價格依然偏低。古玩行業(yè)有個奇怪的現象,好東西不一定都貴,關鍵是看你的眼力。收藏青銅器講究的是眼力和渠道,只有這兩樣都對了,才有機會撿漏。收藏一樣器物首先要自己喜歡,其次要看它未來的升值潛力,要看它是不是孤品,是不是皇家用品。升值空間與青銅器的類形和品相都有密切關系。
雖然大家都知道青銅器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但是它在藝術品市場的表現卻與書畫、瓷器和玉器行情不能同日而語,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青銅器投資的風險要遠遠大于其他的收藏門類。
在數千年遺留的傳世品和出土青銅器中,有些由于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和自身結構的缺陷,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蝕,部分出土的青銅器甚至破爛不堪。特別是青銅器存在有害銹等可發(fā)展病害,影響藏品的完好。因此在拍賣市場上,很多青銅器都是經過修復的,而這些修復有時候就會對青銅器造成更大的損害。
目前市場上所有可以銷售的青銅器,一般分為兩種,一類是存在國內,但在國家文物法、拍賣法頒布以前就已經存在藏家手中,即流傳有序,且有國家有關部門提供的有關證明;另一類就是歷史上各類原因,流散到世界各地(不包括走私,走私品禁止買賣。)后被征集回國內市場的,此類品種進入中國境內有海關證明,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合法的青銅器可供交易。因此在國家對于青銅器市場未放開的前提下,收藏少量的合法青銅器就成為了一個投資渠道,于是收藏流傳有序的或者回流的青銅器,就會有收藏價值和投資回報。
總而言之,青銅器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再“高不可攀”,但有個萬年不變的真理,那就是收藏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