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7年艱難探索 看金為新材如何突破國外技術"封鎖"
2018年04月02日 8:52 5352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新材料前沿 作者: 彭雅惠
從望城茶亭沿長湘公路北上約20公里,便是中國(湖南)輕工產業(yè)園。掌握著全球最尖端精密特鋼型材技術的金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便落戶這里。特鋼型材是怎樣生產出來的?4月1日記者來此一探究竟。
記者看到,偌大的生產車間堆滿了剛剛軋制出來的特鋼型材。“噴涂后馬上要運往建設工地。訂單實在太多,忙不過來,還要增加兩條生產線。”金為新材副總經理王君樂呵呵地說。
金為新材全面掌握精密特鋼成型核心技術,一舉突破歐洲半個多世紀的技術封鎖,背后是一場長達7年的艱難探索。
闖入后才知是“世界級難題”
2010年,金為新材還是一家從事傳統鋼質護欄生產的企業(yè)。董事長謝斌泉參加北京國際幕墻門窗展,首次看到德國WEISER公司、瑞士嚴實(JANSEN)公司用精密特鋼型材制成的門窗幕墻系統。
“堅固、美觀、耐火性能優(yōu)越,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謝斌泉說,更令他震驚的是“高得嚇人”的價格,歐洲企業(yè)從中國購買鋼材作為原材料,價格大約5000元/噸,加工制造成精密特鋼型材后返銷中國市場,價格暴漲至16至20萬元/噸。
作為深諳市場的商人,謝斌泉意識到,未來我國市場將對這一高端鋼型材有極大需求,“精密特鋼型材技術將鋼板加工成多種復雜截面形狀型材,有著鋁、不銹鋼、鋅鋼型材無可比擬的性能優(yōu)勢,應用領域極廣。”
金為新材決定搞自己的精密特鋼型材,謝斌泉親自帶領公司科研團隊投入研發(fā)。
“初生牛犢不怕虎,當時還不知道這是一個世界級難題。”謝斌泉笑道,進入后他才了解,全世界掌握精密特鋼型材技術的只有瑞士嚴實公司、德國weiser公司、奧鋼聯3家企業(yè),均實行嚴密的技術封鎖。而中國在這一領域一片空白,沒有相關專家、文章,更談不上現成的生產設備、模具等。
金為新材打算從德國購買相關生產裝備。德國企業(yè)報價最基礎款均要3000萬元,并且不提供最為核心的模具技術。
“中國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可以造出原子彈、氫彈,現在技術條件好多了,這個難題攻不下?”謝斌泉拿出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的勁頭,他帶著團隊日夜鉆研,耗資1000多萬元,兩年后構建出完整的精密特鋼型材理論體系,并研制出第一套生產裝備、第一套生產模具。
但這并不意味著能生產出精密特鋼型材。
技術突破:“大數據”居功至偉
制造精密特鋼型材,關鍵是要掌握“高精度多曲環(huán)閉成型技術”,金為新材的科研團隊久攻不下。
“沒有參考,所以找不到技術突破方向。”謝斌泉介紹,他們根據國外企業(yè)已公布的專利技術進行試制,根本無法成型。“反復試驗,結果都一樣,我們意識到,靠模仿人家攻克技術難關路子走不通。”
到2014年上半年,試驗已失敗多次,研發(fā)資料裝滿了兩個文件柜,但仍沒取得技術突破。而每次試驗動輒幾十萬元的損失,令風投公司也倍感壓力,要求金為新材必須在2014年底試制成功精密特鋼型材,否則撤資。
就在研發(fā)幾乎步入絕境時,無數次的“試錯”帶來了曙光。從2010年開始,金為新材科研團隊持續(xù)積累鋼鐵精密控制與成型大數據,每一種異型鋼材的研發(fā)數據都超過300G,相當于300部DVD品質的電影。利用大數據,科研團隊在常溫下實現了鋼鐵晶體的定向流動。據此,2014年8月,金為新材試制成功中國第一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密特鋼型材。
產業(yè)化:多虧“變形金剛”和仿真技術
如何實現量產?
“技術有了突破,但效率太低。”謝斌泉介紹,最初制造一種精密特鋼型材需耗時近1年,后來不斷提效也要半年左右,其中大部分時間用于制作模具。
按照歐洲的方法,一種精密特鋼型材就需要配一套模具,一套模具總量近5噸,制作難度非常大。如果依靠進口,每套不低于50萬元;關鍵是主動權掌握在外企手中,更加復雜精密的模具系統出多少錢也買不到。
“中國人的智慧就在于用簡單的方法做成復雜的事。”謝斌泉介紹,金為新材科研團隊發(fā)明了一種“變徑變形技術”用于模具制作,雖然生產一套模具的時間并沒有大幅縮短,但2套模具能制造出29種精密特鋼型材,“我們稱這種模具為‘變形金剛’,全世界獨一無二。”謝斌泉介紹,要生產出現有的所有特鋼型材,可少做27套模具,節(jié)省成本840萬元,節(jié)約時間27個月以上。
2016年4月,金為新材與中南大學達成校企合作,借鑒“電子精密產品動態(tài)有限元仿真技術”,獨創(chuàng)出專門用于計算鋼鐵晶體流向的連續(xù)多維動態(tài)有限元仿真技術,極大減少了精密特鋼型材生產過程中試錯次數。
2017年底,金為新材全面突破精密特鋼型材所有核心技術,用7年時間趕超歐洲50多年技術積累,一舉突破精密特鋼型材“封鎖線”,打造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密特鋼型材制造系統。
目前,歐洲精密特鋼型材對我國出口價已降至10余萬元/噸。
責任編輯: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