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鋰礦山的找礦人
2018年08月06日 11:7 7046次瀏覽 來源: 界面新聞 分類: 鋰
從世界最大的在產鋰礦山澳大利亞格林布什(Greenbushes)、世界第二大的在產鋰礦山澳大利亞MountMarion,再到世界鹽湖提鋰巨頭智利礦業(yè)化工(SQM)……國內企業(yè)天齊鋰業(yè)和贛鋒鋰業(yè)也借助海外鋰礦資源的戰(zhàn)略收購而逐漸問鼎全球鋰業(yè)霸主,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核心原材料鋰業(yè)資源的爭奪戰(zhàn)日趨白熱化。
然而,沒有人知道的是,經過三代地質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共同努力,四川省甘孜州海拔4300-4700米的甲基卡鋰礦已經成為全球硬巖型氧化鋰資源儲量最大的鋰礦山。
1960至70年代,四川地礦局404等地質隊在這片人跡罕至的荒原,歷經長達十幾年的艱辛調查與勘探,確立了甲基卡鋰、鈹、鈮、鉭等稀有金屬資源量位居全國第一。90年代至今三家礦權人依托地質隊相繼投入數(shù)億元,就第一代找礦人礦脈進行深入勘探,增加了數(shù)十萬噸氧化鋰的資源量。
這幾十年里,四川地礦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唐國凡、吳利仁、侯立偉、許志琴、付小方、王登紅、李健康等地質專家,先后對甲基卡式花崗偉晶巖稀有金屬礦床、成礦地質背景進行了研究,初步揭示了礦床地質特征,提出了“花崗巖漿底辟穹窿”的控礦模式,探討了對偉晶巖成因機制,為進一步找礦打下了基礎。
2012-2015年,以付小方為首的四川省地質調查院團隊,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的項目,在第四系草甸掩蓋區(qū)找礦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發(fā)現(xiàn)11條鋰輝石偉晶巖礦脈,其中新3(X03)號脈為一條規(guī)模巨大的以鋰金屬為主的工業(yè)礦床,新探獲氧化鋰(Li2O)資源量88萬噸,規(guī)模已達超大型,并成為亞洲最大的鋰礦石單脈。
界面新聞了解到,目前甲基卡累計共查明資源總量達280.7萬噸,遠景儲量有望突破400萬噸,初步確立了世界最大鋰礦山的地位,為國家近期確立甲基卡建成為戰(zhàn)略新興能源資源基地夯實了基礎。
原四川省地礦局404地質隊總工程師高巽裔回憶,“每年的四五月份,荒蕪的甲基卡氧氣特別稀薄,高原缺氧,容易得肺水腫。我們有同事就是因為肺水腫死在了甲基卡,我盡了最大努力爭取半個小時,但最后還是沒有把他救過來……”
甲基卡,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雅江和道孚三縣交界,海拔4300-4700米,它的遠處就是終年積雪的著名蜀山之王——貢嘎山。
早在1959年,在當?shù)厝罕妶蟮V線索下,四川地礦局甘孜隊開始在甲基卡地區(qū)相繼開展了地質調查和勘查工作。1961-1979年經404等地質隊的地質調查與勘查,在甲基卡中南部共發(fā)現(xiàn)花崗偉晶巖脈498條,并對其中的134號脈等17條含礦偉晶巖脈進行了詳查或初步勘探,提交了資源儲量,確立了鋰礦等稀有金屬礦田的資源遠景。探明的氧化鋰資源量100多萬噸。
界面新聞記者在甲基卡海拔4500多米308花崗巖洼地看到,一處用黑色碎石塊堆砌的殘垣斷壁非常顯眼。付小方告訴記者,那就是60至70年代404隊等地質隊員們躲避風雪安營扎寨搭建的地窩?;脑羞€長眠著當年因高原肺水腫和遭遇雷擊而犧牲的地質隊員們。
翻開那個年代作業(yè)面的照片可以看到,地質隊員們在寒風刺骨的甲基卡普遍穿著單薄,腳上是那個年代最常見的解放膠鞋,稍好些的就是更為耐磨卻洗得發(fā)白、打滿補丁的牛仔褲,甚至每個人連一雙手套都沒有。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早期找礦工作完全是在荒無人煙的甲基卡,4、5月份還大雪封山,零下十幾度的天氣中,沒有公路,只能騎馬40多公里到埡口,然后再徒步。各種笨重的老式鉆機,大量的鉆桿、油料等設備和物資完全靠肩扛手抬十幾公里才能到達作業(yè)面……更困難的是,簡陋的條件導致高寒缺氧所引發(fā)的肺水腫、雷暴和雪盲癥等問題不斷威脅著地質隊員們的生命,先后有多位地質隊員犧牲而就地掩埋。
盡管自然環(huán)境極其惡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第一代地質隊員們依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工作狀態(tài),哪怕是被牛糞燒得發(fā)黑的鋁壺只能將水燒開到80多度,地質隊員們也喝得津津有味,甚至在勞動間歇時還有人拉起了小提琴為大家解悶。
“我為國家找到了礦,我的青春是美好的,青春無悔無怨。”1960年代開始就在甲基卡找礦了大半輩子的高巽裔談起甲基卡依然滿臉自豪。
“我沒有想到,這個礦山,經過勘探,它的儲量有如此之多!”原四川省地礦局甘孜隊地質普查組組長周洪健,這位1959年就帶著20多位同事到甲基卡找礦并首次揭開甲基卡神秘面紗的地質專家感慨頗深。
甲基卡礦田面積,從最早的60多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接近200平方公里的范圍,已經成為世界上硬巖型鋰輝石最大的礦山。
四川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付小方,從1990年代還是風華正茂的姑娘時,就跟著她的導師侯立瑋教授深入甲基卡開展鋰礦成礦規(guī)律調查研究工作,并于2012年開始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帶著第三代找礦人袁藺平、郝雪峰、梁斌、潘蒙、唐屹、楊榮、秦宇龍、黃韜、肖瑞卿、張晨、馮云端和王偉等地質研究生、博士們深入開展甲基卡的地質調查研究和勘查。
其中,在甲基卡中北部新發(fā)現(xiàn)了11條鋰輝石偉晶巖礦脈,并通過鉆探驗證其中的新3號脈為特大型鋰輝石礦脈。至此,甲基卡累計共查明氧化鋰資源總量達280.7萬噸。
“90年代還是小姑娘的時候,我就跟著侯立瑋老師騎馬上甲基卡調查研究與找礦。”付小方既辛酸又自豪地指著車窗外一處高山草甸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那時候條件很簡陋,整個甲基卡山上是沒有路的,我們和十幾年前404隊一樣騎著馬上山走了幾十公里,在雷擊區(qū)外搭帳篷,也沒有什么高原防護裝備,最后下山回去時,都跟乞丐似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別人都不知道我們是從哪兒來的……”
作為團隊中最年輕的海歸博士,連日來已經被強烈的紫外線嚴重灼傷的黃韜儼然一位康巴漢子。這位主要負責物探組工作的第三代找礦人,也已經在甲基卡工作到了第四個年頭,每天清晨天還未大亮就帶著隊伍從駐地趕赴四十多公里外的深山里的作業(yè)面,每天在海拔4700米要來回背著沉重的儀器設備徒步十幾公里、超負荷作業(yè)將近十個小時,直到太陽快落山才收工下山。
近年來,找礦人的技術手段也大為改觀,可謂是“鳥槍換炮”。通過高精度遙感解譯、地質專項調查、物探(重力、磁法、電法及測深、大地電磁測深、淺成雷達)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以及鉆探驗證等綜合找礦方法集成創(chuàng)新與應用,建立了三維地質綜合勘查與找礦模型,為第四系覆蓋區(qū)實現(xiàn)快速找礦與快速評價提供了技術支撐,使得甲基卡鋰礦山不斷取得了找礦的重大突破,甚至即將改寫全球新能源汽車原材料產業(yè)鏈格局。
“我們現(xiàn)在可以像醫(yī)生做CT那樣給甲基卡做‘CT’,通過對地下掃描精確鎖定礦床(脈)。”付小方自豪地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周洪健指出,甲基卡的偉晶巖,總共含有67種礦物,含量大于5%的只有6種礦物。但在甲基卡的偉晶巖中,鋰輝石含量實在是太多了,最多的時候可以占整個偉晶巖的20%。
高巽裔也稱,“我們剛剛把偉晶巖的‘帽子’揭了,但是整個‘身體’還在下面,所以說甲基卡的鋰輝石礦應該很深很大。”
201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部署的中國三稀資源戰(zhàn)略調查的計劃項目中,四川省地質調查院承擔了四川“三稀”(稀有、稀土、稀散)金屬資源綜合研究與重點評價項目,相繼又承擔“四川省康定縣甲基卡海子北鋰礦普查”省地勘基金項目,在第四系草甸覆蓋區(qū)拉開了新時期鋰等稀有金屬礦的調查研究與勘查。
付小方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對第一代找礦人的勘探工作進行梳理,原來認識不到位的和地表掩蓋區(qū)域,就是他們找礦的突破口。但高寒缺氧的惡劣自然條件并不是找礦的最大困難,多年以來當?shù)貜碗s的社會環(huán)境所帶來的艱難與無助才是。
過程雖然艱難無比,但在付小方看來,辦法總比困難多。說服不理解老鄉(xiāng)的阻撓、理解和尊重藏區(qū)的獨特文化,通過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協(xié)調,堅持綠色勘探、構建項目工作區(qū)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保證工作的順利推進。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為了與木絨村、新衛(wèi)村等周邊老鄉(xiāng)搞好關系,他們經常到牧民的帳篷里面對面席地而坐地交流,在放牧季節(jié)和冬季前為老鄉(xiāng)跑運輸拉送生活物資,還多次去村里小學捐了文化、體育用具、圖書以及過冬衣物等等。
“誠心總能打動人。”付小方說。
站在海拔4650米的甲基卡麥基坦礦區(qū),付小方指著遠處的溪流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新3號脈的起點就從那邊開始,一直往對面遠處的埡口延伸2公里多。
2013年5月中旬,經過20多天地面調查工作,付小方團隊通過多元信息分析和高精度遙感解譯確定了預定目標。一天的追蹤已快到傍晚,付小方、梁斌走近預定目標,發(fā)現(xiàn)一處長100多米、寬20多米的疑似鋰輝石花崗偉晶巖露頭(注:露頭是礦脈露出地面的部分,是礦床存在的直接標記)。五十多歲的她和梁教授頓時興奮得跟個孩子似的在膝蓋深的雪地里圍著轉來轉去,趴到巖石上仔細端詳,在另一組采集土壤化探樣品下山匯合的袁藺平和唐屹費力敲下細晶毛發(fā)狀的鋰輝石樣品,最終正式命名為新3號鋰輝石礦脈。隨后,新4號脈、新5號脈、新6號脈、新7號脈、新8號脈和新9號脈……一系列鋰輝石礦化脈相繼被第三代找礦人發(fā)現(xiàn)并完成了驗證鉆探確認。
對于這些年的找礦經歷,地質工程師潘蒙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來來回回地攀爬在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上,雖然說這種工作確實很辛苦,但當我們找到礦產的時候那種喜極而泣的心情真的是讓你一輩子都無法忘懷!這就值了,這就是找礦人的驕傲。”
“很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高級工程師袁藺平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作為一個探礦者,最大的回報就是你能夠在你的職業(yè)生涯中找到礦,這就像一個足球運動員,他最高的目標追求就是進球,而不是掙錢。我想我的職業(yè)生涯中最輝煌的就是在這里,在腳下,在甲基卡。”
從事地質工作幾十年,踏遍了整個川西高原、踏遍了藏東和攀西地區(qū)的付小方,再次站到甲基卡新3號超大型鋰礦脈上,情到深處突然哽咽到不能自持,“這一生非常艱難,非常艱辛,有很多苦是說不出來的。最后帶著我的團隊到了甲基卡,經歷了理論研究與多種勘查技術集成創(chuàng)新、高海拔的生理反應、各種暴風雪、雷雨、老鄉(xiāng)的不理解、地區(qū)不安因素,非常不容易,但我們找礦工作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這也算是我的職業(yè)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離開甲基卡前的那個傍晚,付小方帶著界面新聞記者繞著人跡罕至的草地走了很久。面對這個世界級的鋰輝石礦山找礦工作漸入尾聲,深感欣慰的同時付小方依然心事重重。
付小方先后以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的身份提過建議和提案,以權威專家的身份向三家礦權人奔走呼告,還被地方政府邀請做了多次專題報告,反復強調“中國鋰資源亟待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統(tǒng)籌發(fā)展,做好戰(zhàn)略定位與布局,對戰(zhàn)略鋰資源統(tǒng)籌管理,科學開發(fā);推進行業(yè)整合,跨區(qū)域聯(lián)合發(fā)展鋰產業(yè)鏈;堅持環(huán)保優(yōu)先,建設綠色礦山;加強高科技研發(fā);針對鋰礦資源產地均為藏族貧窮地區(qū)的特點,需認真作好發(fā)展民族經濟政策的研究”等諸多建議。
“找礦不是目的,合理開發(fā)才是根本。”付小方說。
責任編輯: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