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銅業(yè)研究組織強調礦山供應增長不足
2019年05月22日 15:14 7477次瀏覽 來源: 上海金屬網資訊 分類: 銅資訊
國際銅業(yè)研究組織(ICSG)表示,精煉銅市場今年和明年都將出現(xiàn)供應短缺。
事實上,在2018年10月舉行的上一屆兩年一度的會議上,該組織將2019年的供應短缺評估從預測的6.5萬噸上調至18.9萬噸。預計明年的短缺將擴大至25萬噸。
考慮到全球銅市場的規(guī)模(2,500萬噸),這些數(shù)字仍然微不足道,而且受到統(tǒng)計誤差和高度多變的宏觀經濟背景的影響。
需求增長率是一個關鍵變量,在銅和其他工業(yè)金屬市場緊張關注全球制造業(yè)活動放緩和美中貿易緊張關系之際,需求增長率非常突出。
相比之下,供應則更為可知一些,ICSG最新預測的關鍵結論是,預計未來一年半的新礦供應明顯不足。
零增長 低增長
ICSG預計,今年的礦山供應將“基本保持不變”,僅增長0.2%,至2,064萬噸。
去年,全球銅礦的銅產量增加了2.5%,這要歸功于以銅的標準衡量,其生產中斷率異常之低。
ICSG的預測包括一項“中斷補貼”,2019年有望成為更正常的一年,幾家主要生產商已經在第一季度報告季節(jié)削下調了生產指標。
額外的供應將來自新的Cobre de Panama礦和秘魯擴建的Toquepala礦。
但印尼格拉斯伯格(Grasberg)大型礦的產量下降,以及ICSG所稱的“監(jiān)管/稅收問題”對贊比亞生產的預期負面影響,將抵消上述影響。格拉斯伯格礦正從露天開采轉向地下開采。
格拉斯伯格礦預計明年產量將增長1.9%,主要原因是2020年產量的提高,這也考慮到了潛在的供應中斷。增長前景處于疲軟狀態(tài)。
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今年全球礦山供應不會有任何增長。
國際鍛造銅協(xié)會(IWCC)上個月發(fā)布了自己的銅市場評估報告,其中預測銅礦供應實際將下降2%,不過預計明年的復蘇幅度將略高于2.2%。
原材料市場趨緊
礦業(yè)增長的缺乏對銅價的支撐作用不大。倫敦期銅CMCU3自本月初以來一直在下滑,周一觸及每噸6,007.50美元的四個月低點。
但顯而易見的是,在原材料市場中,粗煉和精煉費用(TCRCs)大幅下降。
將開采的精礦轉化為精煉銅的費用是衡量原材料供應的一個敏感指標,費用在短缺時下降,在充足時上升。
中國冶煉廠采購團隊(CSPT)將第二季精礦采購底價下調20%。CSPT是最大銅加工國家中一些最大的銅加工企業(yè)。
最低冶煉費用為每噸73美元,煉精煉費用為每磅7.3美分,這是自2015年以來的最低季度結果,分別低于2019年每噸80.8美元和每磅8.08美元的基準價格。
精礦市場趨緊,既反映出中國礦產增長乏力,也反映出中國國內對原材料的競爭加劇。
新的冶煉-精煉產能即將投產,為銅精礦的需求注入了額外的推動力。
今年以來,中國的精礦進口一直在以創(chuàng)紀錄的速度增長。今年1月至4月,中國累計進口724萬噸精礦(散貨重量),較去年創(chuàng)紀錄的進口量增長17%。
顯然,中國冶煉廠的礦山供應數(shù)量與其它所有國家相同,冶煉廠正在建立庫存緩沖,以應對預期的精礦供應緊張。
今年短缺還是明年短缺?
ICSG預測,更多的中國冶煉產能將有助于今年的精煉產量提高2.8%。
盡管贊比亞和智利的冶煉廠仍存在運營問題,但預計去年異常的停產數(shù)量不會重演。
但今年新礦供應不足將拖累2020年的精煉產量,將增長限制在1.2%。部分抵銷將來自較高的再生銅產量,以廢銅作為精煉原料,但明年對精煉產出的限制支撐了該組織較高的供應短缺預測。
IWCC還預計,今年的“統(tǒng)計短缺”與2018年的31.2萬噸短缺類似。這一數(shù)字明顯高于ICSG,但與ICSG不同的是,該協(xié)會預計明年將恢復過剩。
ICSG預計,今年和明年的全球使用量將分別小幅增長1.9%和1.4%。“世界經濟增長放緩,預計將對2019年和2020年全球精煉銅使用量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報告稱。
IWCC表明增長放緩,從2018年的3.4%降至今年的1.6%,2020年降至1.7%。
然而,這并不足以阻止全球市場今年出現(xiàn)精煉銅短缺,明年也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具體取決于你相信誰。
目前銅價并沒有過多關注銅的供應。正是全球需求前景對銅和LME其它基本金屬交易構成壓力。
“ICSG認識到全球市場平衡可能與預期不同,因為許多因素可能改變對生產和使用的預測,即當前的美中貿易問題,全球經濟尤其是中國的實力。”
但如果該組織關于銅礦供應的預測是正確的,那么原材料短缺遲早會影響精煉銅市場。
責任編輯: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